她是伊敏河畔放牧长大的达斡尔族姑娘,她能熟练地运用达斡尔语、鄂温克语、蒙古语、汉语4种语言服务群众,她被鄂温克草原上的牧民们亲切地称作“乌娜吉”(鄂温克语意为“女儿”),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伊敏检察室主任、伊敏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第一书记敖云。
四语检察官让老上访户息诉罢访
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,25个民族聚居于此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2.3%,其中,鄂温克族占总人口的7.8%;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9.3%,达斡尔族占总人口的9.9%。生活在这种多语言并存的独特环境中,敖云很早就学会了达斡尔语、蒙古语、汉语和鄂温克语四种语言。
2002年,敖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公诉科。工作中,她熟练地运用蒙古语、鄂温克语或者达斡尔语接待来访的少数民族群众,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,谈笑间定分止争。
2017年3月,一位78岁的老上访户为了廉租房告到检察院,与接待她的侦查监督科科长吵了起来。敖云出来解围,她拉着老人坐下,用蒙古语跟她唠嗑:“您儿子、女儿都有工作,自己也有退休金,咋还要廉租房呢?咱得给孩子长脸吧……”老人若有所思,敖云趁热打铁:“您腿脚不利索,一个人出来摔倒了咋办呢?没啥事快回家吧。”然后出门送老人回家。科长十分惊诧,旋即又忧虑地说,“过几天肯定还得来!”然而,老人再未上访。
“上访群众都是带着情绪来的,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,带着感情对话,才能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去。”这是敖云的心得。
从法律小白到人才库专家
“学问多深也别满足。”敖云深深地认同这句蒙古族谚语。
她深知自己虽然精通四种语言,但如果不熟知法律就很难熟练运用法言法语,更无法让群众理解。敖云知道自己的优势,更敏感于自己的劣势。到检察院工作后,她手不释卷,从头苦学法律,通过4年的努力,最终顺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。
敖云边实践边学习,不断将法律知识与民族语言融会贯通,经过充分准备,敖云考取了翻译证。敖云告诉记者,蒙古文翻译比较滞后,为给一个汉语新词匹配对应的蒙古文词语,冥思苦想、反复推敲是常事,看似妙手偶得,实则是经年累月的积累。作为自治区不可多得的精通四种语言的检察官,2015年4月,敖云被选入全区检察机关蒙汉双语人才库,更成为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的一块金字招牌。
2012年、2015年,敖云两次在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调训,参与法律条文和文书翻译工作,业余时间也经常参与政府部门法律条文、书籍和官方报告的翻译工作。去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期间,她参与了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。为了准确及时传达会议精神,她天天要准备到后半夜。“很多专业术语平时根本接触不到,必须得仔细查资料,认真思考定夺。”她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办公厅的表扬。
2018年,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开展《普法宣传教育丛书(蒙古文)》送基层活动,其中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》一书正是敖云所译。她撰写的论文《简论提高翻译人员基本素质》,在自治区第八次优秀翻译成果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。
据鄂温克族自治旗检察院检察长韩峰介绍,该院还有一位副检察长也是四语检察官,在他们的带动下,很多年轻人都在积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。全院上下良好的学习氛围,全体干警昂扬的工作状态,推动该院整体工作蒸蒸日上,连续10年被评为呼伦贝尔市的先进院,2018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。
与帮扶对象的姐妹情
今年3月8日,记者跟随敖云来到她曾经的帮扶对象家,一进屋,女主人乌尼尔就斟上了热腾腾的奶茶,端来了亲手制作的奶糖。去年,仅制作奶豆腐、奶糖等奶制品一项,乌尼尔家就增收8000元。
这里有着敖云的努力,是她帮助乌尼尔联系参加了旗里组织的创业培训,乌尼尔才掌握了创业的技能。现在,敖云经常在微信群里帮乌尼尔推销奶制品。“我们跟敖云姐情同姐妹。”乌尼尔笑意盈盈地用蒙古语说。
2017年乌尼尔一家退出贫困户后,敖云的帮扶并没有中断。乌尼尔的女儿阿斯汗考上大学,敖云多方协调为她争取到了各类贷款、助学金共计4.8万元,并联系到北京一名爱心武警每月赞助她500元生活费。
在帮扶过程中,敖云不忘本职工作,针对不同对象、使用不同语言为牧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,传递司法温情。她性格豪爽,说群众话、办群众事,走到哪里都能同群众打成一片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敖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,牧区人员分散不易集中,敖云就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,给党员讲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。遇到邻里纠纷,敖云就抓住机会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常用法律知识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直到双方冰释前嫌。“不及时调解小纠纷,就可能引发大矛盾甚至刑事案件,影响社会和谐稳定。”敖云深有感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