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今天是 | 支持IPv6网络 |
想一想,许久没有读书了……
床头上放着的那本书,书签还掖在第一章的那个位置,却许久没有翻动过了……
电脑上存着的刚开了头的琐记,似乎也没有写下去的冲动了……
曾经精心挑选的日记本上稀稀疏疏地记着只言片语,已经不能叫日记了,大概做月记或者年记了……
依稀记得小时候,总被家里老人叫做“小书虫”。连吃饭的时候都是一手抓着书一手把着碗,囫囵地扒拉着饭。奶奶会一把夺过书,用手指头戳着我的小脑袋,心疼地说,“吃饭时候不许看书!”可我还是念念不忘刚才没看完的一节,讨价还价地争着“就一段,看完这一段就好好吃饭。”。不过,略大了些后,就再也不把书带到饭桌上了,因为怕弄脏了书页。那时,总是小心地把书都包上雪白的挂历纸的书皮,洗干净了手,小心的翻阅。有了小小的想法再也不随手写上去了而要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,看到了某一页再也不随便地折页,还要夹上自制的风干的树叶作书签。还记得那时,去朋友家,看到朋友父亲在他的书皮上写的书名很漂亮,极为羡慕,还厚着脸皮,背着自己喜欢的十几本书请求朋友父亲给自己写书名,现在和朋友想起来他父亲无奈的样子还觉得好笑。
还记得高中的时候,和现在动辄比看过什么好莱坞大片、知道明星轶闻不同,文科生的课余时间,比的是谁看过的名着多,会背诵的古文多,仿佛别人说起葬花词的上句自己接不出来下句就是丢人似地。多少个夜晚彻夜不眠的,不是忙着做习题,而是忙着背诵葬花词;不是忙着背历史,而是忙着读小说。还记得当年练成的绝技,课本翻开放在桌面上,小说放在课桌下面大腿上面,老师一来了就迅速的把书放进桌洞里,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,其实班里整齐的“哗”的声音,早就出卖了一切。还记得最有技术含量的方法,先把小说的书皮小心地去掉,再把辅导书的书皮粘上去,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看了。可是要注意,千万别粘理科类的辅导书书皮,否则全篇没有一个公式,容易露馅……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仿佛就是看世界的窗户,看古今看中外。
可是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手里的书本渐渐变成了手机,“百度新闻”、“澎湃新闻”、“微信”,似乎一会儿不看就找不到了方向。信息越来越片段化,图片化。再也找不到当年静下心来窗边看书的心境了。
有人总说,读书难,难在哪里?从我自己来看,难在内心。就像现在选秀节目中很时髦的一句话叫“战胜自己”。不是不能看,而是不想看。有人说,我没时间。是呀,坚持着让自己沉浸在书的内容当中是一件似乎不那么容易的事情了,总是有其他的事情在占用着我们读书的时间,聚会吃饭、浏览新闻图片、看连续剧电影……林林总总杂七杂八的事情,仿佛每一件都比读书更重要似地。有人说,大本的艰涩的读物读不下来,也不想读。是呀,上班时间忙忙碌碌,下了班更有理由去放松休息,更应该让自己轻松愉快一些。读书应该在不忙的时候来读,一下午坐在阳光普照的沙发角落,一杯咖啡作伴。
可是脑海中另一个声音,在说,不是这样的,读书需要的不是这样的“仪式”,应该是随时随地随心而读。对呀,在以往那么多的的日子里,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的日子里,我们又是怎么读书的呀,屋子里各个角落里都有书,沙发角落里也许是本《傲慢与偏见》,卧室床头的却是《平凡的世界》,对了厕所里也有,好像是《知音》或是《青年文摘》,餐桌上的则是《南方周末》……随时都能找到可以翻阅的读物。
有人说这样的生活叫慢生活,而我们现在是快节奏,在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东西。仔细想想,无论哪种观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,关键在于内心。即使怀念书信的时代,也在使用便捷的电话和电邮,即使喜欢火车的悠闲惬意,也喜欢飞机的快速方便。无论是哪一种,更重要的是要殊途同归。手机电脑也可以读书,容量更大更易随身携带。重要的是要读,而不在于载体。
唉,怀念当年心无旁骛,认真读书的时候……
(作者单位:内蒙古自治区beat365上不去_365bet中文官方网站_Bet体育365提款流水 荣海燕)